研究生能力有哪些要求?
先分享一个身边的真实故事。 我的导师今年50岁,普通一本本科毕业(没读研),工作后考进了浙大,成了我们学院的博导。我和他相识也是因为博士考试,他指导我学习同一种材料的成型工艺和技术,后来因为我初试分数高,进入复试后,老师让我多做准备,好好发挥,结果我被录取了。 读博期间,因为我是外校学生,基础差一些,所以导师常常指点我,要我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能放松。
记得在论文开题时,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希望老师能多指点;然而他不说话,只是递给了我一封短一点的解答。 我打开这封短一点的解答,里面是一篇长一点的解答。
“……你要明白,现在你面临的困难都不是事情的本质和根源。本质和根源在于你自己对于研究方法是否掌握、对于专业知识是否具备、对于问题思考是否透彻。你现在应该做的不是找其他理由来逃避这些本质和根源的问题,而是应该全力以赴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你对自己不满意,我希望你能重新振作起来,从新开始,这是你最好的年纪……”
读完这封信,我泪流满面。原来,我的导师一直关心着我,而我却总是在抱怨。从此,我在科研上更加刻苦,最终也顺利毕业。 这个故事告诉我,导师对学生的要求除了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之外,还有品德、性格和人格的塑造,而这往往被忽视。
一、在科学道德上: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对于研究生来说,学习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科学遗产,要对科学的发展有所推进和贡献。科学态度和学风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学风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研究生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品质保证,是研究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科学素质和修养。研究生不能像某些人那样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讲科学道德。
二、在创新意识上: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创造性劳动是高层次研究人员必不可少的特点。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地摆脱依赖性,培养自立从事研究和教学的能力,要敢于和善于分析、批判已有研究成果,敢于和善于建立新的观点。为此,要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要以探索、研究的态度对待学习过程和所学内容。要敢于和善于向导师、同学或他人提出不理解或有疑问的问题,讨论课程学习和研究中碰到的难题;要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地制定学习方案和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而不是仅依靠或满足于导师、同学和他人的建议。
三、在思维方式上:培养批判意识和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研究生所应具备的思维品质,批判性又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逐步抛弃人云亦云的习惯,要敢于和善于发表有见地的意见,要敢于和善于提出有挑战性的论点,要重视别人提出的与自己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意见。要善于寻找他人观点、结论和方法中的欠缺和症结所在,也要高度重视别人指给自己观点中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克服自己非此即彼、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思维习惯,要重视以全面、客观和公正的态度评价别人的工作和成绩,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好恶和偏见为评价标准。
四、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多方面、综合性的知识积累
研究生不仅应掌握所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系统深入的理论、方法和学科前沿知识,而且要努力把握其他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还要了解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关但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以期成为具有多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应以自主、自学的方式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储备,养成浏览有关图书、学术期刊和学术信息的习惯,养成记好读书卡片和撰写读书札记的习惯。同时,要注重外语能力的提高,为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参加国际会议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建立坚实的语言基础。
五、在心理和人格上:具备较强的自立、竞争、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自立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摆脱对他人、对组织的依赖性,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现代社会还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研究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激发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科学研究活动需要人们具有互助、合作的意识与品德,只有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的挫折和困难,应该树立起坚强的意志,去不折不挠地进行抗争和攻克。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挫折和失败,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要克服急躁、浮躁、虚荣和狂妄的心态,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和人格。
六、在信息素养上: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
要具备使用各种当代先进技术手段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要善于根据实际需要搜索文献,善于处理和分析文献,在此基础上善于利用有价值的信息。要经常浏览和分析相关专业的图书文摘和索引,关注专业方面的学术期刊,定期了解国际上举办的相关学术会议,经常使用因特网获取最新信息。要以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方式加强与其他学者的交流、竞争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