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学生造梦?
“造梦”是个很玄的词,用来指给学生授课、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或给他们介绍一个领域的时候,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描述和打比方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比如讲量子力学时,说微观粒子的运动路径是同时参与多个可能路径的“叠加状态”;讲电磁波时说光是一种电磁波,它是由大量光子组成,而每个光子都具有能量和质量;讲基因时表示基因是一个大分子,由许许多多的脱氧核苷酸(DNA)组成……这样就把原来抽象的概念现实化了,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再比如,在介绍一个理论时,先给出其定义和其存在的局限,然后再引出这个理论在某一方面的应用及其局限,之后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点进一步去了解这一理论的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发展状况,如此上课的氛围就活跃了,学生们思维也更容易打开。
再举个经典的例子,之前学无机化学的时候,老师为了给我们演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及阴阳离子的形成过程,特意准备了几支粉笔和一些胶带,然后给我们现场做了一个“离子交换反应”(其实就是一个“吸附剂”被其他物质“置换出来”的过程),还演示了“质子交换膜”(其实就是两滴混着蓝墨水的水滴,然后其中一滴水滴中的蓝色渐渐褪去,显出了白色;其实这就是质子在阴极和阳极之间传递的过程),当时就觉得神奇极了!这些简单的小实验使得无机化学中复杂的离子互作变成了生动形象的可视化过程。虽然过了这么多年,我早已不记得具体的知识点,但这些操作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这就能给学生留下一个“科学的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