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为什么移民美国?
1965年,美国通过新移民法案,对之前的移民法进行了较大修改,取消了种族和配额限制,开始实行优先接纳职业移民的原则。这意味着无论白人还是黑人、无论是欧洲人还是亚洲人,只要具备一定条件(符合“移民资格”),就可以去美国工作生活。这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几年来由于越南战争而停滞的移民潮。
在70年代,美国每年接受的永久居民约有40万人,到80年代初,这个数字已经达到每年50多万人; 来自亚洲的移民比例逐渐上升,从1965年的不足20%,上升到1980年的约30%,其中中国人占很大比例!
而在之前的美资企业中,主要雇用白人职员,少数有色人种只能做基础工作,工资很低。随着大量亚裔美国人的到来,这种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因此很容易在美国找到薪水很高的工作。
这些新移民中的大多数人获得了美国人梦寐以求的绿卡——永久居留权(绿色卡片)。虽然每年大约有50万新的移民获得美国国籍,但大部分人都保留了自己的国籍,作为“双重国籍”的人居住在美国的土地上。
到了1980年,亚裔人口已达到美国人口的5.8%,如果算上他们的直系祖先,这一数字将超过10%。 亚裔移民大多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来到美国后,受教育程度较高,而且往往能够很快融入这个西方世界第一大国的社会生活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潘月优质答主对于80年代移民,大致可分两个群体,一部分人是因为中国社会在80年代初经历变革,他们出于对新变化的不适应,选择移民海外。如王朔所说的,他们“害怕在运动中受伤”。另一部分人则是受到80年代西方思潮涌入和现代性诉求的冲击,在新的精神刺激和诱惑下,选择移居西方发达国家,如王安忆描述的“新移民”和刘心武笔下的“未来移民”。
对于前者,80年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使他们越来越感觉到生活的压抑,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使他们感到陌生和恐惧。王朔小说中写了一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他们游荡在北京的胡同里,吃喝嫖赌,混混沌沌地打发时光,他们不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对一切陌生的事物表示怀疑和不合作的态度”。
王朔小说中写到很多人移居到国外:“我”有个开电梯的表兄在八十年代初就移民去了美国,当“我”问起表兄在美国的生活时,表兄却说:“哎,也就那样吧,一睁眼一闭眼,过,你要是过来玩玩也成,要待着就犯不上。”(《看上去很美》)“我要是过来玩玩也成,要待着就犯不上”说明在美国生活也并不是像人们想象中美梦一般,而仅仅是“玩玩”而已。还有小流氓于北下决心要去加拿大,而当“他大姨”听说后说:“去他娘的加拿大,臭河沟子。”(《一点正经事都没有》)从这两处描写可以看出,王朔对移民海外的人持否定态度,他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肯定80年代人们向西方学习的迫切性和积极意义,但也意识到其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盲目西方化的消极倾向,因而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这样一些“墙头草”式的人物。
对于后者,他们的移民是因为不能忍受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内耗,对现代性有着强烈向往,他们选择移居海外,是对自己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的坚守。王安忆在《向西,向西,向南》中有对“新移民”的描写:“所谓新移民,是在80年代开始的一个批人,他们是在大陆有了学识和阅历的人,有的有着优越的条件和生活,但他们选择了异地。”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段内容:葛优饰演的主人公回家时遇见一伙准备偷渡去香港的人,主人公看到其中一个认识的同乡也混迹在这群偷渡者时,感到很意外,因为他在主人公的印象中“一直过得很舒服”,并且“不贪小便宜”。同乡对他说:“只要能走出去,到香港去,怎么样都行。”主人公不解地问道:“那能怎么样啊。”同乡回答:“怎么着也能发个财吧。”
对于80年代的文学来说,移民是一个很典型和极具代表性的现象,这一移民潮使得中国开始从一个传统的封闭自足的“乡土世界”向一个现代的“大都会”世界开始转化。同时,80年代的中国作家通过自己的书写活动,确立了现代中国的文学话语和文学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