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本科如何三年毕业?
题主的情况跟我当年很像,不过我的目标并不是MIT,而是另外一所名校——伯克利。 跟很多人一样,高中的时候我也有一个“藤校梦”,因此选择申请美国的大学时,除了MIT以外,还申请了哈佛和耶鲁,当然同时也申请了加州系的一些大学,比如UCLA、UC Berkeley等等。 在收到这些大学的录取之后,我选择了Berkeley,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理工科很强,另外就是因为它比另两个名校便宜很多(哈佛和耶鲁的学费简直跟MIT差不多)。 但是让我感到失望的是,我在Berkeley的学习体验并没有比我在中国时有什么本质的提升。我还是每天上相同的课程,做相同的作业,考相同的试卷,然后得到相同的成绩。我有些想不明白——既然美国的教育体系如此先进,为什么这里的学校还是采用跟中国一模一样的教学方式呢?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虽然美国的大学数量众多,层次差异也很大(从世界顶尖到烂大街的州立大学都有),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学生就是大学最大的资产”。无论是常春藤还是加州公立学校,无一不把“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体验”作为建校之本。
之所以美国高校很难实行中国的高考制度,正是因为它的教育质量标准不统一,难以用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能力。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美国大学往往采取“给分宽松”的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报考。而给学生更高的GPA,更宽松的考试要求,实际上也就相当于给了学生更高水平的教学资源。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我们本身已经习惯了“给分宽松”的教学模式(虽然这种宽松模式下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因此换到一个完全自由化的高中后,很容易产生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进而取得令家长和老师都满意的成绩。在这种模式下,只要学生愿意花更多的功夫,是可以大幅压缩学习时间的——因为GPA的获取是那么容易。
可惜这种轻松获得的GPA并不能换来真正的知识,也不能满足学生们对于高水平教育的期待。于是不少学生会选择转学分到别的学校——毕竟在这里呆着也舒服,只是无法拿到有含金量的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