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
“殖民”是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但在近代历史上却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西方主要国家为了扩展市场、掠夺资源、控制交通要道,开启了血腥的殖民统治。 当时新马属于英国殖民地,人称“英属东南亚殖民地”(即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由于当地原住民大多已经迁移至海外并逐渐同化于当地社会之中,欧洲列强在新马的主要殖民策略是“殖民地化”,即招募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劳工,用于开发新马殖民地的经济资源与建设基础建设。 新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先后被日军占领。二战后,殖民宗主国英国国力衰落,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被迫逐步推行去殖民化进程。1956年,独立后的埃及没收了英国驻埃大使馆的所有外交官籍,这一事件被视为英帝殖民体系的终结。
但就在这一年,一个新殖民主义国家却在东南亚诞生了——那就是菲律宾苏哈托政权。为巩固其统治,苏哈托政权联合民族主义运动、支持农村改革派,大力扶持种植园经济和出口导向型产业,将本国产业链与西方经济体牢牢捆绑,同时大举借债充实金库,以补贴民生。然而,种园经济并非长久之计,菲律宾的出口创汇作物——香蕉和椰油,受世界市场影响大,价格波动起伏大,难以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永久动力。
8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推进和中国改革开放,国际和地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寻求经济出路,一些原先处于中立地位的国家转而谋求同美国的合作,或主动开辟同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市场,积极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的工业。 新加坡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从种族构成看,新加坡约74%的人口为华人,约13 %的人口为马来人,约 9%的人口为印度人。而白人主要是指欧罗巴人后裔,比例仅占 4%。这种多元族群结构的形成源于历史因素——19 世纪中期起英国不断从马来亚和印尼征募华工,用于开发当地资源;战后欧美经济腾飞也刺激了大批亚洲人和阿拉伯人在西方定居。
作为一个移民建立的国家,新加坡没有固守本土资源的优越条件,也没有可以仰仗祖上的遗产。独立之初,面对人口不足百万人、国土面积仅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小小岛屿,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政府毅然选择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吸引外资、进口技术和人才的方式大力发展工业化。 但新加坡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首先,其地理位置临近马六甲海峡,拥有天然良港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外商投资建厂便利;其次,作为英联邦的一员,新马殖民时期留下了完善的法制架构和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证;华人占有相当比重,且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和灵活进取的精神,这为新马的工业化提供了丰厚的人力资源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