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会来到香港?
1840年前的香港还是一个小渔村,属于广东省新安县,只有几万人,但离广州和厦门都不远。17世纪中叶,这里已有海外贸易的记载。到18世纪中叶时,西方商人已经可以沿珠江上溯至黄埔,并在那里建立殖民点,经营茶叶、丝绸等中国商品,同时进口奴隶(被他们称为“苦力”)。但当时英军并不敢贸然进攻广东,因为与华南接壤的印度阿萨姆省的英国人殖民地,曾遭到当地人的攻击,损失惨重。
19世纪初,英国又准备入侵缅甸,为了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必须控制中国的西南地区以及越南北部地区;而要征服这些地区,就必须先解决广东的太平天国运动,否则后院起火,腹背受敌,将陷入被动局面。另一方面,由于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已将矛头指向了中国,要发动一场全面侵华战争,因此它需要寻求一个新的海军基地及军用物资供应基地。
此时,刚刚占领了马六甲和新加坡的英国自然把目光投向了海峡对岸的香港。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有一条狭窄的港湾,适于停泊军舰,又在台风区之外,有利于船只停靠和安全。同时,由于该处是中国管辖区域,易于获得补给,并且可以从大陆输入劳动力以补充兵源之不足。 当然,当时英国不可能轻易得手,在进攻香港之前,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是防御线的问题,因为英国此时正在与中国交战,不能冒险直接进攻设有防御工事的城市,而香港的防御力量主要是由广东的乡勇组成的,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
第二是粮食与补给的问题,当时香港岛上的耕地极少,仅够满足4万居民的口粮,所需食盐、粮食和各类燃料均需要从大陆运输。如果长时间围攻,势必会因粮草不继导致军队溃散;
第三就是火器装备的问题,当时港英军队仅有3门旧式海岸炮,根本无法对停泊在岸边的英国舰队形成有效的火力掩护。 而一旦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英国侵略者所谓的“远征”,就只能是“野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