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硕士学什么区别?
从专业的学习内容上来说,经济学的硕士分两种,一个是理论经济,一个是应用经济(或叫作计量经济)。 理论经济是以研究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体系为主。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各种经济学流派,以及经济学中的微观、宏观和数量等分支。以研究为主,学习的知识相对比较系统。毕业后可从事相关教育行业,或是去研究所继续深造。
应用经济是以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学习的内容涉及面广,除了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外,还会学习金融、统计、计算机甚至是法律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大量阅读文献,并做相应的研究方法训练。在培养上更偏重实用性和实操性。
虽然两者都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但是应用经济的理论学习更强调与实际结合,会学习很多实证分析的相关内容;而理论经济则更注重对理论本身的探讨。 当然,这两个方向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很多学校会将二者整合在一起,统一命名为“经济学”。
在选择研究方向时,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决定。如果是本科毕业,想继续读经济学的研究生,那么建议选择应用经济方向,因为其知识涉猎的范围比较广,相对而言更适合本科非经济学背景的学生。 如果已经有了经济学的本科学历,今后又想进修的话,可以选择理论经济。这是因为经济学的研究生教育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意义上的硕士生,另一个是博士生。
一般意义上的硕士学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型硕士,另一类是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是以研究为主,要求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毕业后从事研究和教育工作。专业型则是以实践为导向,适用于本科为经济学或其他相关专业,希望提高自己就业竞争力的同学。 无论是选择哪个方向,最关键的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读研生涯。
金融硕士与经济学硕士在招生及培养过程中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培养目标和模式
经济学硕士偏重科学研究,毕业论文重在理论研究。金融硕士属于专业学位,其培养更偏重实际应用,更强调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研究。在培养过程中,金融硕士要求至少有半年在金融实务部门实习,在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中,也要求有实习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参加。这是为了保证培养的金融硕士更符合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
招生方式
经济学硕士实行普通招考方式,考生需通过每年1月份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金融硕士属于专业学位,报考手续及考试时间与学术型硕士生相同,但采用“初试统考、复试由学校单独组织”的招生方式。2009年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初试新增了综合能力考试科目,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从2011年起,包括金融硕士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将全部实行全国统考,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即包括政治、外语、数学以及专业基础综合能力4门课。
报考资格
经济学硕士和金融硕士对大专(含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报考的年限要求各有不同,部分学校经济学硕士在报考时对考生工作年限无特殊要求,而金融硕士生初试资格则要求获得学士学位后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或者大专毕业后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即“推免生”不能报考金融硕士。在录取工作中,金融硕士将纳入国家招生计划,但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招生名额不统一增量,由各招生单位在主管部门下达的增量范围内安排确定。
学位授予
经济学硕士属于学术型学位,毕业颁发经济学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金融硕士属于专业学位,毕业颁发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在招生录取、人才培养等方面将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