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有多少诺贝尔奖?
澳洲获奖人数不多,但得奖的专业领域相当全面。
1972年,约翰·胡克(JohnHooker)教授因“在X射线晶体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75年,罗德尼·伯纳德·特里菲(RodneyBernardTiffen)博士因“发现电子隧道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2年,弗兰克·奥尔兹(FrankOrlitz)和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EricKandel)因“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新发现:大脑如何记忆以及怎样丢失和重新获取信息”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
1996年,约翰·海登姆(JohanHaydn)教授因“在核磁共振波谱学领域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2004年,安德鲁·古根汉姆(AndrewGuthumen)教授因“在低温超导现象方面的发现和解释”而与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泰勒(JosephTaylor)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5年,罗伯特·福尔肯希尔(RobertFalkenhirn)医生因“发现了炎症引起的细胞死亡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2008年,马克·曼斯(MarkMans)教授因“发现了维生素B3(烟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健康的重大意义”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21世纪初,澳大利亚科学家安东尼·莱格(AnthonyLegg)和阿尔伯特·科马克(AlbertKomaroff)领导的研究团队先后揭开了疱疹病毒致癌的秘密,两人分享了200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2011年,澳大利亚人布赖恩·施密特(BrianSchmidt)和法国人让-皮埃尔·索莱特(Jean-PierreSoulez)因“在天体物理学的暗晕和暗星团中发现了新类型恒星并确定了它们的存在”而分享了这个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