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陈什么承?
我姓陈,名盛,字世南。号三桥。祖籍是福建泉州德化县。 父亲是在印尼开矿的华人老板,母亲是中国东北辽宁人,在1976年的某个夜晚,我随着父母亲从沈阳经香港移民到新加坡。当时才刚上小学六年级。来到陌生的国度,语言不通,只记得爸爸说这里比东京还要繁华。
来新之后,先住在巴西班让(Pasir Panjang)政府组屋,后来搬到武吉知马(Bukit Timah)的私人公寓。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华文学校开学典礼时穿上了妈妈买给我的新校服,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汉字“新”。
“新”字在繁体中文里是个会意字,上面是“辛”字,下面是“田”字,合起来便是耕耘的象征,而“耕”正是创造新生命的伟大过程。用“新”字来代表“Singapore”这个国名再恰当不过了。 我学习英文、马来文和阿拉伯文,在新加坡完成中学和大学教育后,又分别拿到了英国伦敦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位。我曾在世界各地的大学任教,也曾在美国的公司任职,但是最终选择回到祖国,在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工作至退休。
我的家庭有浓厚的文学气息,父亲的祖上出过几位秀才和举人,所以家里有很多线装书。我在小时候便爱上了阅读,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我也喜欢写作,在国内时就曾发表过文章,在新加坡时就更不必说了,我发表的著作涵盖中文、英语、日文甚至马来文。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应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邀请前往其母校讲学,教授比较语义学;也曾应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邀请前往讲学,讲授现代汉语。我还曾在北京广播学院讲授“应用语言学”,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讲授“英汉互译”以及在上海交通大学讲授“信息科学与技术”等课程,深受学生们喜爱。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其二。林则徐被贬流放新疆时所吟诵的诗句“流放何妨远,天涯尽处行。”让我深有感触,因此我选择将这一诗句用以勉励自己。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人们在这里可以享受各种信仰带来的祝福。我是基督徒,但也会定期去佛教寺庙烧香拜佛,或者到锡克教庙宇参拜。每逢春节、中秋或农历生日,我也会回到祖籍地泉州,祭拜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