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学校包括哪些?
中央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中央政府创办的全国最高学府,其前身是1937年创建于延安的中国抗日战争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和1945年在延安创办的中共党校。这两所学校在延安时期为培养干部、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毛泽东亲自兼任抗大校长,并明确提出要把抗大建成世界最大最好的军事学院。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需要,抗大先后创办了四个分校和一个直属训练队。1942年秋,抗大总校移驻陕西绥德。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1948年末,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控制了解放区的大部分。面对这一形势,中共中央决定提前进行新中国的建设,于是一系列新政协会议、人民革命胜利后的各项建设问题、新中国政权组织等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为此,中共中央于1949年初决定在原抗大总校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最高学府——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学校(简称“中央学校”)。6月,中央学校成立并开始招生,以各野战军和各军区政治部的负责干部为第一批学员,共500余人。这些学员后来大多成为新中国的奠基人。
1949年12月底,中央学校举行开学典礼,中央书记处秘书长杨尚昆任副校长兼教务长。当时,中央学校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马列主义理论方面的杰出人才,课程设置主要以马列主义理论为主;同时,为了提高在职干部的理论水平,还设立了两个专门班,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学科。
除全日制学生外,中央学校还为外国留学生设立了专门班,聘请资深教授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科目。 为适应国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从1951年起,中央学校在培养方向上进行了适当调整,开始大规模地培养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课程设置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到1953年底,中央学校已举办了七期,毕业生约2300多人,这些人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的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