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成本有哪些?
本人不是学财经类的,所以回答可能不专业。但以我个人的认知来讲一下这个问题。 学校的成本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固定成本另一部分是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就是不管学生人数多少学校必须支出的费用,包括场地租金(学校占地面积×每年的租金单价)、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教学楼、宿舍、设备等每年的折旧费)、学校行政人员的工资(校长、老师、行政人员的人数*每个人的基本工资+五险一金)等等。这些开支无论学生来或不来,学校必须有相应的部门进行运营,所以叫做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就相对灵活一些,主要是指随着学生人数的多少而变化的成本,比如说教学材料的购置(课本教材、辅导资料、电子课件等)、实验室的耗材、学校水电费的消耗、教职员工的福利(节假日礼品、年终奖等)以及利润(可能学校本身不追求利润,但资金作为商品同样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问题)。这些开支可以根据学生的数量进行调整,故称为可变成本。
当然上述分类只是大概的划分,很多成本既属于固定成本又属于可变成本。 现在讨论的问题是比较不同学校之间的成本,这里我们只讨论公办高校因为公办学校一般不涉及经费不足的问题。那么对于公办学校来说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给予的支持再加上学生缴纳的学费。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国情,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财政并不宽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公办大学的经费同样是稀缺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为了求发展必然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争取有限的资源上。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高校的后勤服务会向社会化、企业化靠拢。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高校工作的时候(虽然只是独立学院),图书馆的书是要刷卡才能借阅的而且规定很严,一旦书中有任何划痕都要照价赔偿;而学生寝室条件很差,没有空调也没有独立卫生间,每个寝室6-8人居住条件非常狭小。但是到了2015年我离开那里的时候,图书馆已经恢复正常管理,寝室也有了空调和独立卫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就是因为政府和学校都意识到学生越少学校的经费越充足,所以在办学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满意度这一指标。为的是提高学生满意度进而吸引更多的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