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拿大国籍吗?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民国政府推出了一个类似于“儿童庇护所”的计划,安排从大陆到台的孩子在社会上成长,通过给这些孩子提供比较好的生活条件来拉拢民众,使民众相信“政府很爱他们,为他们好”,这个与“抚育照顾”相仿的计划便被称作“养慈政纲”。这些孩子们被称作“儿童孤儿”。40多年以后,当这些大人的孩子已经成为社会中坚之后,台“新社会政策促进会”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
在这些被称为特殊的“福利孤儿”的4,000个对象之中,除掉一些在国外土生土长,或者双亲都健在的,还有约2,000个是大陆出生,在1949年以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去双亲而成为孤儿。这些孤儿之中又以“农业孤”和“社会孤”居多。
按照上述报道所述,“养慈名实乃为双亲死亡之孤儿所为之特殊社会福利立法”。
然而,在这些被官方称作“孤儿”的孩子之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拥有亲生父母但是生活的凄惨程度超乎寻常,他们的父母或者是精神错乱,或者是吸食鸦片,或者是虐待孩子,或者是处境过于艰难无法抚养孩子。于是他们便“弃婴”。
这些“弃婴”被台湾社会收留之后便拥有了新的双亲,新家庭对于他们的成长十分爱护。这些孩子有的成为社会精英有的则在事业上小有成就。
2001年5月27日台湾《中国时报》刊登了一篇名为《408名儿童赴加拿大》的文章,其中写道:
408名贫穷、孤身的儿童明(二十三)日上午搭乘“加拿大星辰”号飞机,飞向新的希望。这是近25年来台湾最大规模的儿童移民局专案,旨在保护孩子童贞不受污染,让这些自幼无父无母又无同胞弟妹的孩子到加国后,能与有爱的家庭共同生涯,获得新父母兄妹之爱,不再做“孤儿”。
根据台湾孤儿保护协会统计,台湾有孤儿10,000名以上,其中3,000名以上是“弃婴”,因父母离婚、轻生或精神异常而无法教养子女。这些孩子被迫过早面对人心险恶、生活无着、经济压迫、社会偏见的考验。孤雏生生存环境并不好,他们虽然不像饱受战争创伤的孩子那么悲惨,但是战争能够造就坚强的人,孤雏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常常造就脆弱而敏感的人。
台湾省高雄市“中正医院和孤儿之友协会”在20年前成立“幼儿养育园”,专门收留孤残幼稚小儿,并设医疗小组、教育小组和社会小组。“中正医院”的院长说:
这些父母放弃的小儿,生理和心理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如脑伤、四肢疾病或脑性麻痹等,教育小组的指导员杨先生强调,这些孩子自离开父母亲之后,经历各种不同的遭遇,情感上变得冷漠、自我封闭和情绪化,对人不信任,不主动交朋友,比一般孩子敏感、乖僻又固执。
408名孤儿飞往加拿大之后台湾省高雄市“孤儿之友协会”理事长庄秋香说:这些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抛弃,到加国后,将得到新家庭中爱心父母的呵护,不再做孤儿。
加拿大政府将接受这408名孤儿的安置和抚育。负责这方面事务的加拿大儿童福利部部长表示,这些孩子将得到新家庭温馨的呵护,不再有漂泊无定所的生活,不再做孤儿。加拿大在1997年通过“孤儿保护法”,这些新的孤儿将会得到妥善的照顾。
根据台“社会福利院”资料,我国1986年有“孤儿14,000人之多”,现在则高达30,000名孤苦孩子,社会福利机构里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孤儿。
如今“国际孤儿”的概念已经不再限于生父母双亡者。根据台湾“社会福利局年鉴”“社会福利事业统计”,1997年台湾共有孤儿2,868人,其中,有39%为父母重残,12%为单亲家庭,6%为父母离婚后抚养权不在原配手中;有77%的孩子年龄在14岁以下。他们也许健康也许有种种毛病,也许聪明也许愚钝,但是,在无数的家庭中,他们却是最不受欢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