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去加拿大考试数学考什么?
初三的时候,我参加了加拿大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 当时是在1996年,我刚上初三,在天津育杰中学读国际部。我们学校的国际部是跟外方学校联合办学的,学生可以在那里边上课边做雅思和托福的准备。
我的英语很好,在高一暑假就做了托福的全部习题和模拟试题并拿了满分;同时我的数学也很棒,平时在校成绩都是A+。
但是,在初三那年,我参加了加方的数学课和奥数课的学习后,我的成绩出现了下滑,多次考试都只有B-的成绩,这对一向成绩优秀的我是非常罕见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加方的课程难度很高,而且考试的方式跟我们之前考的方法完全不同。他们不考那些技巧性的东西,而是把一些很难的概念让你证明其合理性。所以虽然我听得很认真,作业也按时完成,但始终无法将那种西方的数学思维转移到我的解题习惯中。尽管我花费了很多时间钻研难题,但就是收效甚微。
最终,我没有通过数学奥赛的选拔,与这个难得的机会失之交臂。 事过多年之后,我再回忆当初的事情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时候,我在国内已经学完了初中数学的所有课程,再学加方的课程已经是拔高和补充了。而我当时并没有掌握好加方的思维和方法,所以即使我花时间钻研难题也不见得能真正学到多少东西。可惜那时年轻气盛,好胜心强,不明白努力的意义所在,误把自己低分的借口归咎于外方课堂的难度上。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会珍惜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硬实力! 后来,我仍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多伦多大学的offer. 但是没有选择多大的数学专业,而选择了理科更加有名的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主修精算专业。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所以不能选择难学又需要高智商才能完成的数理学科,而选择了相对不需要太高智商就可以学习的商科。
到了大二,我转学了UIC(艾米丽卡尔大学学院),继续完成本科学业。在那里,我遇到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也了解了不同的教育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也弥补了当年未能参加数学奥赛的那份遗憾—因为我在UIC加入了数学社,经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也通过了AP考试,获得了5分的好成绩(最高等级)。
无论结果如何,那年的经历也让我认识到,努力、坚持和进取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是选择也很重要。有时候,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和适合自己的专业比什么都重要。